蒋锡夔(1926年9月5日—2017年8月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南京。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自由基化学和单电子转移,有机氟化学,反应机理及新型反应,微环境及溶剂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研究。在美国工作期间,发明了氟烯与三氧化硫反应合成磺内酯的新反应,该反应至今仍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生产里。回国后,他领导完成了多种氟橡胶和氟塑料的研究工作,为军工和民用做出了贡献。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党员,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级教授。顾方舟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儿童急性病毒传染病的战斗中,他是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为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人们称他为“糖丸爷爷”。2009年,获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终身贡献奖。2012年,获得中国免疫学会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胡光镇(1927年8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出生于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电子工程及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通信电子技术探讨研究,20世纪60年代率先研制出多种全晶体管化多路通信设施,70年代研究数据通信技术,建成数据传输系统,80年代以来一直跟踪卫星通信技术及数字网技术,在建设系统工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五十年来,先后主持研制和完成了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设备和系统10余种,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中国电子工程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10月20日—2019年7月22日),四川成都人,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45年11月加入中国,1941年3月参加工作,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毕业,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国务院原总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黄志镗(1928年5月20日—2016年11月13日),原名黄志唐,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黄岩。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是做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他在耐高温高分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系统研究了杂环化学,特别是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与反应,并开展了杯芳烃化学的研究,成为中国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许崇德(1929年1月15日—2014年3月3日),江苏省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人。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宪法学泰斗。许崇德是新中国宪法学奠基人之一,参与了1954年宪法起草工作,全程参与了1982年宪法修改工作,并参加了1988、1993、1999、2003年4次宪法的修改及其他众多重要法律的制定修改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1988年先后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工作,为香港和澳门回归、“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落实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吕维雪(1930年1月1日—2001年3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并创建了国内首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53年加入中国。1955年至1958年赴苏联进修。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技术顾问,中国电子学会生物电子学会第一届副主任。早年从事数字控制机床及自动加工线年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指导完成体表电位系统、微血管血压检测系统、自动跟踪显微镜、间接动态血压监视系统等研究。 陈星弼(1931年1月28日—2019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浦江。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其科研成就包括发明了著名的超结结构(Super Junction),这一发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高压功率器件新的里程碑”,并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和学术荣誉。他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授权的中美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超结发明专利US5216275被国际专利他引超过550次。因对高压功率MOSFET理论与设计的卓越贡献,他于2015年获得IEEE ISPSD颁发的“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成为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林华宝(1931年5月29日-2003年8月1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莆田。中国党员,空间返回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返回式卫星系列首席专家、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上海机电设计院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技术员。作为我国卫星回收技术领域和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之一。他负责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卫星回收系统,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在担任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期间,他连续发射和回收成功了3颗卫星,达到了世界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於梨华(1931年11月28日-2020年5月1日),原籍浙江宁波镇海,生于上海。美国华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她在20世纪华文文学中占有主体地位,被誉为“现代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和“无根一代海外华人代言者”。抗日战争时期随家迁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6年赴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1965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课程,1975年以来,她多次回国观光考察,返美后,热情演讲祖国见闻,创作反映祖国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上海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各位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别忘记那段悲壮的历史,和那些为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