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在预防水痘感染、控制疫情传播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一些关于水痘疫苗接种后药物使用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接种水痘疫苗后使用水杨酸盐类药物的潜在风险。 水痘,这个在冬春季频繁“光顾”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小恶魔”,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从而引起,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发,很容易引发聚集性疫情。 得了水痘,患者往往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时期。水痘的潜伏期大约2-3周,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接踵而至,紧接着全身会出现特有的皮疹,还伴有瘙痒,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皮疹通常呈向心性分布,胸、腹、背部是“重灾区”,头面部次之,四肢相对较少。而且,患者身上会同时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四代同堂”的景象也是水痘的典型特征。皮疹一般会持续1-2周,之后才逐渐干燥结痂。 继发性皮肤/软组织感染较为常见,多为侵袭性A组链球菌感染,像蜂窝织炎、肌炎、坏死性筋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都也许会出现。对于免疫力正常的儿童,水痘或许能自行恢复,但一旦合并细菌感染,就必须及时、规范地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在成人水痘患者中是导致并发症和死亡的根本原因,虽说在儿童病例中相对少见,但也不容忽视。而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和瑞氏综合征,虽然发生概率不高,却最为凶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小儿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在儿童病毒性感染(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等)的恢复期。它的典型症状包括乏力、呕吐、严重精神和意识障碍,对肝脏和大脑的危害极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肝肾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都可能接踵而至。 研究发现,水杨酸盐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在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酸痛、痛经等)的同时,存在不容忽视的副作用。长期或频繁使用这类药物,会抑制干扰素的形成,增强病毒对酶系统的毒性,改变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而提高瑞氏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不少国家已经采取行动,减少或禁止儿童使用水杨酸制剂。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减少,瑞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也随之下降,尤其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群体中,下降趋势更明显。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水杨酸盐类药物与瑞氏综合征之间的紧密联系。 水痘疫苗作为一种减毒活疫苗,在预防水痘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接种2剂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在90%以上,且可持续至少10年。国内部分地区已经推行免费、强制接种1剂或者2剂水痘疫苗的政策,建议儿童在满12月龄后接种第一剂,4-6岁时接种第二剂,12岁以下儿童两剂之间最短间隔为3个月,13岁以上间隔为1个月。 然而,在极罕见的情况下,接种水痘疫苗可能会引起水痘。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这种风险,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有原发性/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者不适合接种水痘疫苗。 基于水痘疫苗的特性及瑞氏综合征与水杨酸盐类药物的关联,大部分水痘疫苗的说明书都会在需要注意的几点中明确提醒:“接种本品后6周内避开使用水杨酸盐类药物”。这一提醒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接种水痘疫苗后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 常见的水杨酸盐类药物有水杨酸钠(柳酸钠)、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醋柳酸)、阿斯芬琳(复方阿司匹林)、水杨酸苯酯(萨罗)、水杨酸甲酯(冬绿油)等,公众需要对这些药物有清晰的认识,在接种水痘疫苗后谨慎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对疫苗的研制、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等所有的环节都做出了严格规范。在疫苗接种方面,强调要保障接种安全,确保公众知情权。 从疫苗说明书的角度来看,疫苗生产企业有责任按照法规要求,准确、清晰地标注疫苗接种的需要注意的几点和禁忌信息,包括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水痘疫苗接种后避开使用水杨酸盐类药物的提醒,正是遵循了这一法规要求,旨在保障公众在接种疫苗过程中的安全。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医疗卫生人员也必须严格按照《疫苗管理法》的规定,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注意的几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情况还有是不是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在涉及水痘疫苗接种时,就需要非常提醒受种者及其监护人注意接种后避开使用水杨酸盐类药物,确保公众充分了解相关风险。 对于预防公卫人士而言,应当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水痘疫苗接种与水杨酸盐类药物使用的问题。其中,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通过种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学校讲座、线上科普文章等,向公众普及水痘的危害、水痘疫苗的重要性以及接种后避开使用水杨酸盐类药物的知识。让公众清楚了解瑞氏综合征的风险,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例如,能制作生动形象的宣传海报,展示水痘的症状、并发症以及瑞氏综合征的危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等场所张贴;也可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 在疫苗接种环节,预防接种单位要严格执行《疫苗管理法》的规定,做好接种前的告知工作。不仅要在接种现场张贴醒目的提示标语,提醒受种者及其监护人注意接种后药物使用的问题,还能够最终靠发放宣传手册、口头讲解等方式,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同时,接种医生要加强对疫苗接种知识的学习,能够准确解答公众的疑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建议。 此外,接种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接种后出现的不正常的情况。一经发现与水杨酸盐类药物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要迅速采取一定的措施,做出详细的调查和处理,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为后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在打完水痘疫苗后,避开使用水杨酸盐类药物是保障安全健康的重要举措。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的发挥专业优势,在咨询中加强宣传、严格监管、完善监测,确保公众在接种水痘疫苗过程中的安全,有效预防水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