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由来可谓十分长远,其与结核病、梅毒一同,被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种最陈旧的疾病。在人类前史上,麻风病可追溯的前史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陈旧的纸莎草医学文献《埃伯斯伯比书》中,就呈现了麻风病的最早记载。 在我国,殷商时期(公元前1066年),有箕子漆身为厉以避杀身之祸的故事。《论语》卷三《雍也》中谈到“伯牛之疾”,便是讲孔子的学生冉伯牛患麻风病的故事。隋唐年代,已有麻风病院的建立,名曰“厉人坊”。清朝之后遍及又把疠风叫麻风,病名里呈现“麻”字,许是因其症状里有“皮死麻痹不仁”而得名。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这段文字描述的便是麻风病的症状:皮肤溃烂、鼻子陷落、手指变形、眉毛掉落。因为缺少有用的药物医治,麻风病对患者周围神经的危害导致畸残,长时间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麻风病不只给患者躯体带来病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子品质,麻风患者残留的各种畸残也给患者带来了轻视和精神压力。 但是世事变迁,在接下来许多年,麻风病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到了1875年,麻风病的病原体(麻风杆菌)被找到;1938年,麻风病的传达途径也被发现:近距离的飞沫和密切接触;1941年,美国人费格特运用氨苯砜的衍生物改写了国际防治麻风病的前史;随后“氯苯吩嗪”(B663)、“利福平”(RFP)等一批麻风病的特效药相继问世。时至今日,麻风病不再是一种谈之色变的“不治之症”,它成了一种可防可控可治好的缓慢盛行症。 1954年,法国有一位叫佛勒豪的慈悲家和律师在法国巴黎建议建议,国际卫生安排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终一个周日作为“国际麻风节”,旨在引发人们宽恕地对待麻风患者,尊重他们的品格和自在,鼓舞和帮他们得到与其他患者相同的医治和日子。我国自1988年起将国际麻风节定为“我国麻风节”;1996年,国家卫生部发文更名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每年发布活动主题,自上而下安排而且展开宣扬和慰劳活动,旨在消除人们对麻风的成见和惊骇,慰劳麻风患者和麻风防治人员,呼吁渐渐的变多的人关心重视麻风,关爱关心麻风患者。 当时,麻风病的盛行程度已一会儿就下降,但并没有隐姓埋名,每年许多当地仍有新发现病例陈述。麻风病的潜伏期很长(均匀2~5年,最长可到达20年),假设渐渐的呈现损失痛觉、温度觉、四肢麻痹、眉毛掉落、关节变形等可疑症状,请自动去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咨询,前期标准医治下可彻底治好。